“极目俯高邱,清笳隐戍楼。万山环地落,一海抱天流。白骨何年战,黄云终古愁。徘徊无限意,霜月满征裘。”这是清康熙年间大诗人戴梓途经大台山时所作五律《烽台晚眺》,登烽火台,远眺海山,追思往古,感触无限。
葫芦岛市大台山果树农场地处辽西燕山台褶带大孤山余脉,紧邻关外第一县绥中。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元明时期,大台山就以生产腊梨而名闻天下,因之美名腊梨山。明末清初,在此山顶遗存烽火台,从此得名“大石台山”,后简称“大台山”。
1923年,绥中县地方乡绅智庆云等人在大台山建立了绥中县第一个果园——“大台山果林公司”,又称“启华农园”。此后,又有众多果业先驱接踵而至,相继兴办的独资或合资果园如雨后春笋般在这片大地上应运而生,遍及山野,打破了北纬40度以外不能栽植果树的禁区,开创了绥中地区果树产业发展的先河。
1932年,国难当头时,勇敢的大台山人民放下锄头,组织起义勇军,执起枪矛,积极投身于抗日的洪流,这里成了绥中地区抗日斗争的前哨阵地。
1949年2月后,人民政府接管了以大台山地区果园为主的多处私人果园,成立了“绥中县利民果园”。原来的雇农翻身做了果园的主人,从此,揭开了辽西地区国有农垦企业从开创到发展的新篇章。
20世纪70年代初,为改变果树发展缺乏资金的状况,农场克服种种困难,自力更生,大力发展机械工业。自1972年创建机械厂开始,十余家工业企业相继诞生且发展迅猛,为农场创造了丰厚利润,给农场扩大果区发展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山里,大台山人焕发了勃勃生机。1984年的家庭联产承包经济责任制改革,解放了大台山人的思想,也解放了大台山的生产力。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大台山的果业得到极大发展,各类果树株树、水果产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场也被评为国有大二型企业。
有高潮也有低谷。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场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逐渐落伍。虽然期间偶现曙光,但总体经济下行趋势日趋明显。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17年,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农场集团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以“五区兴五业、一带连六场”为产业发展布局,持续推进企业化改革。在新一轮改革过程中,去除了一些不必要的企业办社会职能,农场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得以轻装上阵。红色旅游业、商贸业、轻工业等各行各业得到空前发展,实现了以果业为基础,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台人饱受了饥饿寒冷、疾病侵袭、战火硝烟和社会动荡的苦难,也在这块热土上,开垦荒地、努力耕耘、艰苦创业,营造了美好生活,谱写了时代的文明乐章。一代代领军人物带领大台山人民发展果业、振兴工业、走向全国、连通世界。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的历史瑰宝。大台山果树农场历来重视修志存史工作,建场以来曾三次修志。而今,历史已走进2020年。中共十九大以来,农场的经济形势、人民的生活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我们有责任为后人留下一部系统详实的地方史料,从而为现在乃至将来各项建设提供借鉴,为爱国爱场教育提供乡土教材。为此,借助第一批中国农垦农场志编纂的契机,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第一批中国农垦场志编纂工作通知》(农垦办[2020]1号)文件精神,农场精心组织人员编纂《葫芦岛市大台山果树农场志》。
一年来,场志编写人员在史料考证难、质量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辛勤编写,精心琢磨,深入挖掘,去伪存真,力求取信于今而传之于后。新编《葫芦岛市大台山果树农场志》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大台山地区的自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土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是全场的百科全书。纵观全志,资料广征博引,反复修订,据事实录,彰盛事、志伟绩,展示经验教训,反映客观规律。是一部进行场情教育的好教材,是大台山果树农场践行中国梦的又一重要成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值此《葫芦岛市大台山果树农场志》即将付梓出版之际,谨向付出艰辛劳动的全体编写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此志提供资料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愿朴实的大台山人民能继承前人的意志,以史为鉴,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葫芦岛市大台山果树农场党委书记、场长
摘编:殷甦雪
责任编辑: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