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乡愁如同醇香的陈酿,越品越觉得有滋味。
在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滨淮农场中间,有一条由西向东通向黄海的河流,人们称它为“翻身河”。60多年来,翻身河把滨淮大地的盐碱荒滩,滋润成绿色的肥沃热土。所以,滨淮人又把翻身河称为“母亲河”……
滨淮人对巍然屹立在翻身河上的那座桥更是情有独钟。因为它见证了两岸的滨淮农场职工和滨淮镇农民开垦建设、艰苦奋斗、改革发展、创业致富的历史,从贫困落后走向文明富庶的历程。所以,他们给它取了个响亮的名字——“翻身河大桥”。
这座桥历经过数次重建。它的历史,也是农场改革发展的历史。
1957年,为了给滨淮区域227平方公里的土地洗盐改碱、建设水利,万人会战、手挖肩挑,新开出一条37公里长的人工河,命名为“翻身河”。
为把河南岸的滨淮镇与北岸的滨淮农场连接起来。当年,在滨淮农场集散中心的位置建起了一座木质结构桥。虽然桥面狭窄、简陋,但它为农场、乡村南北流通与发展创造了便捷条件,成为一条场地共同创业致富奔小康的通道。
上世纪60年代的翻身河桥,虽然狭窄、简陋,但它为农场和周边乡村的流通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一条场地共同创业致富奔小康的通道。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人口增加、场镇扩展,翻身河不断疏浚扩宽,原来的狭窄木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加之木材腐朽、桥身摇晃,既不安全,也不便利。为此,滨淮农场筹资重建了翻身河大桥,把木桥改建成水泥砖混的三拱桥。落成那天,人们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
此后,这座桥成了农场人流连忘返的景点。下放知青和农场子弟纷纷在桥面、桥栏、桥拱下合影留念,成为展现农场形象的“名片”。同时,这座桥也成了青年人散步、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上世纪80年代的翻身河桥,经过大修,成为展现农场的“名片”,也成了青年人散步、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翻身河桥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太多的记忆,尤其是夏季,那里是嬉水的好场所。每天午后,爱好游泳和跳水的年轻人,从翻身河东侧游到大桥下,站在桥桩上展现强壮体质。更有胆大的站到大桥栏杆上用各种姿势跳水:有的后空翻,有的如金鸡独立,有的如老鹰扑食,引得大桥上和两岸的行人驻足观赏。每当夜幕降临,桥面还成了两岸人们纳凉的好场所。那时的桥上汽车通行少,晚饭后,人们把凉席铺在桥栏杆边,一家人席地而坐,一边纳凉,一边谈天说地。
进入21世纪,改革发展的浪潮让滨淮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又一次跨越。2000年后,翻身河大桥又一次重建,桥面扩到12米,桥长延伸到80米,采用桩基、钢筋全框架结构混凝土浇筑,成为一条南来北往、繁荣经济的宽敞大道。
如今的翻身河大桥成了促进场地合作、共建共赢的大动脉,农场现代农业的发展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又带动农民进场就业,真正实现了农业结构互调、生产用工互助、农机作业互帮、场镇优势互补。滨淮乡村彻底甩掉了几十年的“贫困帽”。
今年,滨淮农场又一次实施翻身河桥建设工程,打造两岸驳坡走廊风光带,桥面两侧拓宽人行道,桥上扮亮彩虹智能化、亮化、美化灯光秀,使之成为滨淮东北隅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的翻身河大桥,已经成为滨淮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站在翻身河大桥上,眺望两岸美如画卷的风光带和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赏览滨淮非遗“桂香小镇”,仿佛置身于扬帆起航的航船上,每一个滨淮人无不感慨,“翻身河大桥”真让人们“翻身”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淮农场)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