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垦经济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11月4日至7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农垦系统内外的代表84人,提供论文96篇。
会议由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心赵方田主任主持。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同志出席了会议,并主持召开了小型座谈会,听取了部分代表有关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汇报:研究会理事长、农业部农垦局局长曾毓庄同志在开幕式上就农垦的形势、今后改革发展的设想及研究工作作了报告;研究会副理事长、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刘传筑同志作总结讲话,回顾了研究会一年的工作,并对下一步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研究会副理事长、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郑学莉同志和副理事长李仕雄、王淖同志也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研究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通过增补研究会理事,并初步确定了研究会明年研究的重点。
会议围绕农垦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和方法、农垦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难点与对策、加快农垦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三大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和大会交流。现纪要如下。
一、农垦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和方法
1.要从理论上把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实质,认清农垦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代表们在讨论交流中认为,要解决农垦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与方法问题,必须首先从理论上把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实质,真正懂得农垦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许多同志对这个问题存有这样那样的片面的或模糊认识,有的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把企业都改成公司,有的认为实行股份制就是现代企业制度,还有的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大量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企业的现代化…。这些都没有抓住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有的代表在发言中谈到,有的企业领导认为,搞现代企业制度,股东会和董事会成为企业的权利机构,自己的权利小了,因此不积极;有的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则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企业就不归自己管了,没有什么好处,也持观望态度。代表们认为,为推进农垦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必要在干部群众中,组织深入的学习和研讨,使大家全面准确地把握“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真正懂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农垦企业虽然有种种特殊性,但其基本属性是企业,所以也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2.要端正农垦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指导思想
代表们认为,当前农垦企业正在组织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明确指导思想是搞好试点的前提。首先,试点工作要以邓小平的特色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遵循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有关的法规,从农垦企业的实际出发,寻求国有农场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促进农场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试点工作与农场的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扎实工作,注重实效,既要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勇于突破陈规,敢于创新;第三,试点工作即是本企业的改革工作,也是在为其它农垦企业探路,所以不能把立足点放在靠上级给优惠政策、吃“偏饭”上,更不能把试点工作当作额外负担。大家说:只要各级领导的指导思想端正了,农垦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就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3.要选择好国有农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突破口
有的代表提出:由于国有农场的诸多特殊性,决定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特殊难度,在国家对一些重要问题没有拿出明确的政策、一些困难问题没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之前,不妨“避难择易”,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突破口选在场内“二级”企业上,以场内“二级企业”的突破带动整个农场的制度创新。这样做可以避开一些难题,便于开展工作,在实施中可以先只干不说,不报批,不取名。大家认为,这个意见对具有较大规模的非试点农场,可作为一种工作思路,以为农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打好基础。但对于已选定的试点农场,仍应按照试点工作文件,从农场这一级突破,探索农垦企业制度创新的路子。这就需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要坚定信心,把试点工作坚持下去。
4.要抓住重点,认真解决农垦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难点问题
在研讨中,代表们各抒己见,对农垦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面临的诸如产权界定、企业包袱、土地资源、政企分开、社会保障等重点难点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并展开争论。大家感到,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农垦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因此,要在上级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探求解决的途径。
关于产权界定。一些代表认为,企业用贷款(自己还本付息)形成的资产或是用降低职工分配扩大积累形成的资产,应界定为企业财产,但现行政策不允许,影响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另一些代表认为,从理论上讲,企业的所有资产都是出资人的,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只有一个,就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因此除了依法计提的工资基金、奖金、福利费外,都是国有资产;私营企业用贷款可形成私营企业资产,国有企业用贷款只能形成国有资产,表面上看似乎不平等,这里的关键是由谁承担还贷风险问题,国有企业的还贷风险是由国家承担的,所以贷款形成的资产也是国家的。私营企业由个人承担风险,形成的资产归个人,实际是平等的。至于企业用降低职工分配扩大积累形成的资产应归谁的问题,有的代表认为,我国是个基础薄弱的穷国,过去几十年一直采取低分配、高积累的办法,才形成了今天比较强大的国力。如果分光吃尽或是把已经积累的资产再分给个人,这只能削弱国家的实力,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分配理论的原理。还有的代表认为,要明确一个界限:改制前国有企业资产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所以不承认除国有资产外还有企业资产;改制后实行有限责任,确立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就有了企业法人资产。绝不能把改制前与改制后的不同政策混为一谈。至于并入农场的集体或个人资产等,已有明确的政策,可按照实际情况确定。
关于企业的债务包袱。在研讨会上,代表们普遍反映,农垦企业历史债务包袱重,负债率过高,1994年全国农垦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1.6%,比全国国有企业平均高7个百分点,这是影响农垦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市场平等竞争的严重制约因素。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多方面努力,上海农垦对试点农场采取五项措施,实行增资减债、降低资产负债率的办法,大家认为可供其它垦区和企业借鉴。他们将采取的措施是:(1)主体多元吸一块。优势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收购、兼并、联营等途径吸收社会法人或自然人投资入股,建立职工持股会吸收本企业职工入股,实现资本扩张;(2)利用外资拓一块。通过吸引外资进行合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技术、管理手段;(3)存量盘活一块。以土地使用权或闲置的厂房设备作投资,与国内企业联营、合资发展新项目;(4)加快发展增一块。通过技术改造、强化管理以加快发展、增加积累,是增资减债的基本手段;(5)政府扶植补一块,争取通过政府返还所得税、拨补流动资金等途径解决一部分。
关于政企分开。代表们对农垦企业政企不分的问题以及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展开了分析和讨论。主要的意见是:第一,农垦办社会、承担部分政府职能,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经过开发形成农垦居民区以后,政府的社会性职能没有跟上,辐射不到农垦这一块,出于客观需要,农垦企业不得不自己承担办社会管社会的功能。第二,对办社会问题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由于农垦企业兴办了文教、卫生、科研、通讯以及公检法等,繁荣了农垦区域,促进了经济发展,稳定了社会,对社会对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企业交了税,还要承担办社会的支出,负担越来越重,所以极不合理,是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更主要的是政企职责不分,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都不利。第三,农垦政企分开难的原因在于:(1)现阶段政府行为不规范不如自己办;(2)完全分开后产生庞大的交易费用,比原来自己办花钱更多,又不一定服务得好;(3)分开后社会事业可能不如过去,留不住人的问题可能更严重。所以农垦企业普遍存在这样的心态,讲到社会负担时,要求分开,谈到好处时,又要争取继续办,要求增加职能。第四,鉴于多年来在农场建立县、乡、镇等政府机构的试点,如柏各庄农场建唐海县、友谊农场建友谊县等基本上不成功,实行政企分开宜采取渐进的方式,不急于一步到位。多数同志倾向于采取先在农场内部将机构、职责分开,逐步剥离的办法,如广州珠江农场、黑龙江绥滨农场采取在农场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办法,是可行的,如能争取政府授予包括财税管理在内的行政管理职能,解决企业办社会负担问题更好。
二、农垦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难点与对策
与会代表认为,农垦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企业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按现代企业制度重塑企业的前提条件。代表们也提出,从改革开放初提出的放权让利,到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颁布,已经过去许多年,农垦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工作虽取得很大成绩,但效果仍不理想,难度也在加大,主要表现在:
1.农垦现行的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着不少弊端,不适应农垦跨世纪发展的需要
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一整套农垦运行机制,并没随着《条例》的颁布、企业的十四项经营自主权的落实得到大的改善。一方面,尽管一直强调主管部门给企业放权,但由于农垦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和认识上的不统一,主管部门对企业在某些决策权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干预,企业的自主权难以真正落实;另一方面,存在一些企业不会用权或不敢用权的现象。这样的结果,不仅阻碍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也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
代表们认为,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场办企业机制不活,究其根源是农场习惯于过去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对场办企业不是作为企业而是作为农场的一个车间来管理,场办企业缺乏生产经营自主权,不能独立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企业的活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新出现的问题,是在垦区成建制地转为企业集团后,集团公司(原政府主管部门)与子公司(企业)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核心是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如集权过多,将挫伤企业的积极性,如分权过多,垦区将成为一盘散沙,整体优势、规模效益难以发挥。
2.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
代表们一致认为,这是农垦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难题。企业要搞活,要按照《公司法》、《条例》要求转换机制走向市场,首先遇到的就是这个问题。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办社会支出大、债务负担重等等,大部分企业的新增利润赶不上这些费用的增长,已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难以与其他企业平等竞争。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机制难以转换。
3.产权问题
代表们认为,农垦企业是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单一,看似产权关系十分明确,实际上并不明确,资产管理经营谁都在管都在经营,实际上却无人负责,长期负盈不负亏,国家承担了无限责任,导致效益不理想,国有资产流失。
代表们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当前改革的重点和对策。
在改革思路上,代表们形成了两种思路。一种思路认为,传统体制的根本毛病在于决策权过分集中,抑制了所有者、生产者、经营者三者的积极性,因此,改革的重点在于改革这种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改革办法应继续下放应该下放而没有下放的权力。另一种思路认为,旧体制的弊端不仅仅是权力集中,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是用计划行政办法配置资源,造成资源的配置不当和浪费。因此改革的重点就应该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按市场需求调整企业运行机制,使资产与资源的运行效率得到最佳状态的发挥。
代表们认为这两种思路,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完善、相互补充的,基于这种共识,提出了农垦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对策。
1.进一步落实经营自主权,促进企业机制转换
代表们认为,转换机制并不是简单地放权或得到权力,如果还是按旧机制运转而不是按市场经济运行,政府的放权和企业的得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这种转制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一方面,主管部门要认真执行《条例》,真正还权于企业,使企业获得应有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企业则要认真、有效地使用这些权力,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新构建经营管理机制和企业运行机制。
也有代表提出,农场在转换机制中要调整与处理好与上下级的关系,尤其是农场与场办企业的权力分配问题。国有农场要转变工作方式,把工作重点转向搞好规划、服务上来,抓好场办工业办不好、办不了、涉及全场的大事,为场办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真正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企业内部机制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加大三项制度改革的力度。在人事制度改革上要采取多种方式选拔企业管理者,能者上,庸者下;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上,建立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新型的机制;在分配制度改革上,要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2.“抓大放小”,深化改革
代表们认为,“抓大放小”是搞活农垦企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农垦企业来说,抓住大的,就是对于规模较大、管理较好、有发展潜力的骨干重点企业,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于有条件的优势产业,还可以实行资产重组优化,组建产业集团,使其上规模、上水平,提高竞争能力,成为农垦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放开小的,就是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以及微利、亏损企业等,根据不同情况,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改变投资主体,打破所有制的界限,采取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租赁、兼并、拍卖、破产等多种形式进行改组、改制。广东代表提出“扶强不救死”的政策,就是体现了“抓大放小”的改革精神。
3.制度创新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实质
代表们认为,转换经营机制,实质上是企业制度的创新,是由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的生产单位变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独立经营的主体。这个机制的转换对于企业来说是一场十分深刻的革命。首先,是要转换经营观念。从思想观念上要完成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经营再到资产运营的大跨度跳跃。其次转变企业组织制度和体制框架,重新建立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三者有机结合、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第三,在一定企业组织制度下建立企业的运行规则。包括改造传统的企业财务、劳动、人事等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一套既有约束又有激励的机制。第四,强化企业内部的基础管理。要练内功,挖掘管理潜力,提高企业经营整体效益。
4.转换企业机制,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寻找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途径。根据《公司法》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农垦企业的实际出发,农垦系统应走集团化、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模式的道路。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理顺产权关系,完善企业法人制度。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确立法人财产,创造条件,争取政府授权省级农垦集团公司管理经营国有资产,按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模式进行运作。第二,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转换机制,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是要继续贯彻落实两个条例,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基础。二是明确公司作为企业财产的组织形式,不能把公司的组织形式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制度等同起来。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是把所有的农垦企业都改为公司,必须依法分类、分期、分批通过试点有步骤地进行。特别是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仅仅是换牌子,换名字,一定要依法按规范运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要逐步解决农垦企业转换机制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代表们认为,对于历史债务,应争取政策进行分解、分流,如果靠企业经济发展的利润来消化难度极大;对于社会负担,可以通过改革把一部分社会福利性负担推向产业化发展,逐步将垦区的社会性管理机构分离给当地政府承办。但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农垦企业还应积极探索符合农垦实际的社会保险、退养保障制度。
三、加快农垦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代表们认为,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1.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代表们认为,17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功不可没。在今天,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仍然是加快农垦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要更新发展思路。改革开放以来,农垦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同时,近些年也暴露了企业素质不高、经营机制不活和经济上结构性缺陷严重等问题。因此,必须以《建议》为指导,重新审视垦区发展思路。要突出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思考垦区新发展路子。其次,要切实转变增长观。要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上项目、铺摊子,注重外延扩大规模的传统思路。转变增长观,就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具体讲就是要尽快把着力点主要放在优化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利润水平上来。第三,要提高对经济体制转变的认识。《建议》把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作为实现“九五”和2010年目标的关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为此,深化企业改革的重点,就是彻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形成有利于市场竞争的经营机制。
2.继续深化改革
代表们认为,发展与改革是关系密切的两大主题,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17年来农垦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要经受住市场竞争的考验,要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使农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依然要继续深化改革。
代表们讨论了当前农垦深化改革的重点。首先,管理体制的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创造条件形成省级农垦集团化经营体制,省级农垦主管部门与所属企业,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实现由行政管理向资产责任管理的转变。实施集团化经营体制的重点是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省级农垦集团公司形成有效的资产管理机制是关键,把国有资产经营授权真正落实到位。集团内部领导、管理体制是基础,同时注意解决集权和分权二者的关系,实现母公司的有效的资产控制功能和子公司的富有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的功能,使母、子公司科学地分担起资产保值增值和提高资产效益的责任。其次,企业改革。企业改革的重点是抓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其它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要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务求在重点、难点上取得突破。其他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加紧转换经营机制。第三,产权改革。产权改革要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主要的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省级农垦实现集团化经营、争取国有资产经营权授权。二是改革大中型农垦企业产权组织形式,通过吸收外资,吸收集体企业、私营个体企业入股,以及内部职工参股,构造混合所有制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结合企业改组、产业结构优化和资产重组,对小型、微利、亏损工商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国有民营、民有民营改革,使国有资产从这些企业全部或部分退出并实现优化重组,第四,配套改革。配套改革主要有:加强市场体系的建设,改革和规范市场运行机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抓紧建立、健全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配套改革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是促进改革和发展的保证。
3.调整结构
代表们认为调整结构。一方面要体现向结构要效益的思想,通过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体现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农垦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在三次产业的关系上,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代表们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同时一、二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第三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农垦经济的集约型增长,必须使明显滞后的第三产业获得超常规的发展,在工业结构方面,要结合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和技术改造、在搞好工业优势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大力构建支柱企业。在农业结构方面重点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产业化工程项目,提高专业化、基地化水平,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其次,产品结构调整。主要是提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的比重,工业品方面,要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和支柱企业构建,发展农垦拳头产品群。农业上,重点是开发名、特、优、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第三,所有制结构调整。重点是继续发展非国有经济成分。鼓励集体、个体私营、合作制、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使农垦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多轮驱动的基础上。
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代表们认为,不论采取何种管理体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始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是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并尽快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二是要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确立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战略思想;三是突破传统的管理工作模式,建立以营销管理为中心、以成本管理为重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管理规范,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5.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代表们认为,发展生产力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科技进步将成为农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垦战略,改革和健全科技管理体制。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科学研究布局,建立健全技术推广网络。其次,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入机制,提高科研和技术推广装备水平,提高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的能力。第三,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资产优化重组,构建科技优势产业和支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开发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增强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第四,结合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第五,注重人才开发。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科技和管理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要采取积极措施,形成能够让科技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制。总的来说,就是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经济增长值中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
6.因地制宜,抓住机遇
代表们认为,各垦区、各企业自然条件、所处区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环境条件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改革进展、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主观条件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存在全国统一的发展模式。各垦区、各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另一方面各垦区、各企业在加快发展方面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那就是抓住机遇。代表们认为、上海农垦快速高效发展的经验之一,就是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同时,紧紧抓住了发展的机遇。有的代表指出,党中央《建议》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针,并从“九五”开始,采取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这对于地处中西部的垦区和企业,无疑是一个加快发展的机遇。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把经济搞上去。
(执笔:孙仁松 陈晓彤 张军东)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