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树、沃土、人家……
如诗如画的风景,鳞次栉比的新房,干净整洁的场容,集约化的经营模式、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这是兴安农垦吐列毛杜农场的真实写照。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只有一排排低矮的平房,坑坑洼洼的砂石路,老旧落后的农机装备,分散种植的小块土地……
让农业“大”起来
有规模,才能有效益。为加快企业发展,吐列毛杜农场打破了过去“大锅饭”“铁饭碗”体制,以农业规模经营为基础,不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式和现代装备来改造传统农业,打造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链式经营模式,力争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春播之际,联合整地机的智能作业让耕地畦垄分明,免耕精量播种机高精度地播下一粒粒种子;灿烂夏日,一望无垠的绿色铺向天边,植保无人机穿行在低空往来施肥,大马力拖拉机迅捷耕作在田间,一台台平移式喷灌机播洒着雨露;收获时节,一望无边的大豆在田间直接脱粒装车,运进场院,装进风干仓……这一幕幕现代农业的壮观景象每年都在吐列毛杜农场的黑土地上演。
几年来,吐列毛杜农场不断发展壮大规模经营,先后成立了3个规模化经营管理区,集中规模经营的土地达到6万多亩,农机服务辐射面积达10万亩以上。随着规模经营的扩大,农场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购置了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目前共有180马力以上大型农机43台、配套农机具196台套,总动力5297千瓦。
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为吐列毛杜农场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分散经营的土地相比,集约化规模经营的土地每亩年收益稳定高出150元以上,且产品品质、价格均优于分散经营的产出品,年增收700万元左右。同时,有力地引领和带动了本场及周边、乃至全系统农户的机械更新、土地整合等现代农业发展要素的提升,已成为兴安盟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经营的示范和窗口单位。
高效益“调”出来
2010年,吐列毛杜农场开始大面积种植油葵,全场种植面积达12万多亩,加上职工在周边乡镇承包土地,年度种植总面积超过了35万亩,一度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油葵生产基地。随着市场行情变化,加上多年连作出现的病害和严重的旱灾,2015年起,油葵生产连年亏损。
面对这种情况,农场主动作为,在多轮调研考察后果断决策,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以规模化经营管理区为先导,摸索了一整套适合本地区大豆、玉米、小麦的模式化轮作栽培技术流程。稳步向“增大豆、减油葵”的目标迈进,为职工群众调结构、促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与此同时,农场实施稳羊增牛计划,“抓牛产业、做草文章”,走农牧结合之路。为打牢农牧结合发展的基础,农场种植优质饲料大麦2000亩,试种高耐寒、耐旱饲草400亩。同时大力推广秸秆回收,有效提高秸秆利用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职工群众收入。农场已引进肉羊2000只、肉牛500头,建设羊舍4栋、牛舍3栋,草料棚2座,青贮窖5个。农场以集体养殖经营与职工群众散养相结合,带动全场“小群体、大规模”的肉牛养殖产业发展。全场牲畜存栏量达10万头匹只。
农旅融合做加法
初秋时分,瓜果飘香。走进农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五颜六色、晶莹剔透的西红柿,红红艳艳、酸甜可口的沙果,个大皮薄、又糯又甜的无花果……让游客既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
2010年,吐列毛杜农场在场部南面建设了占地400亩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区承担了多项试验、推广工作,先后试验、示范各类作物品种1500多个,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近100个。每年度安排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品种对比、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叶面肥应用效果等试验300项。同时,农场以园区为依托,规划建设农旅融合体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农带旅、以旅兴农,打造集休闲娱乐、田园风光、农耕体验、新品种试验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提高农业融合发展实效。
在农场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田园游初见成效。醒目的“网红门”、400多斤重的巨型南瓜、各类蔬菜组成的八卦阵……已成为游客必去的打卡点。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宣传推广,除了本地的游客,还吸引了大量外地的自驾游客。
幸福生活一起来
走在吐列毛杜农场的街道上,赏心悦目的感觉油然而生,硬化的道路整洁干净,幸福的职工群众精神抖擞,农场面貌焕然一新……“现在生活环境和城里人一样。农场垃圾没了,环境美了,幸福感也提升了。”职工群众们感慨不已。
近年来,农场以改善职工群众居住条件为抓手,加大小城镇化建设力度。自筹及争取资金4000多万元,对5个生产连队的街道、院墙、人行道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美化、绿化。累计完成危旧房改造994户,街道硬化6万多平方米,修建职工文化休闲广场1万多平方米,修葺院墙2万多延长米,安装路灯150盏,植树2万多棵,投放各类垃圾箱600多个,公共区域的卫生管理保持常态化。
每到傍晚时分,职工文化休闲广场上热闹非凡,职工群众在这里跳舞、打球、健身,好不热闹!农场通过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让职工群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不断增加对企业、对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农场软实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吐列毛杜农场)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