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料库 > 农垦文化

传承农垦精神 点亮奋斗之路

时间:2024-08-19 作者:孙海鹏 来源:《中国农垦》2024年第8期 点击次数:11355

我叫孙海鹏,是海胶集团山荣分公司荣明队的胶工,出生于海南农垦乐中农场,身上有着一个让我引以为豪的标签,那就是“垦三代”。我在胶林中成长,听惯了胶园里清脆的鸟鸣和胶果成熟爆裂的响声,见惯了胶园整齐翠绿的胶树,闻惯了胶园充满乳胶味的空气。

小时候,我很喜欢陪着母亲去胶林里,做橡胶中小苗的控萌盖草作业,总是询问她有关种胶、割胶的“十万个为什么”。正是带着对橡胶的好奇,让我对橡胶的育苗、抚管、施肥、割胶等工序娴熟于心。出于对橡胶的情感,我更爱橡胶事业,愿意投入到橡胶事业中。

大学本科毕业9年后,我回到了农垦工作。说来也奇怪,一直漂泊不定的心,竟在回到胶林那一刻,莫名地踏实了下来。我现在承包橡胶树2128株,2023年完成干胶产量6.2吨,全年干胶超产1.4吨,干胶产量在大学生胶工中名列前茅。我将用心用情专注做好割胶这件事,爱岗敬业、坚守胶园,传承农垦精神,点亮奋斗之路。

老一辈农垦人书写了不朽篇章

我们家和橡胶结缘的故事很长,长到要从爷爷开始说起。

爷爷出生于1955年,四川省达州人。1984年来到了乐中,当时海南还未建省,海南农垦称为“广东省通什农垦局”。就这样爷爷成为赴海南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爷爷说,那时候的交通很不便利,从达州到乐中农场,跨越了1850公里。

来时,达州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奶奶不停地擦着眼泪,爷爷红着眼睛。火车汽笛一响哭声一片,正值而立之年的爷爷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人生新征途。

火车一路奔驰,离家乡越来越远了,天空也渐渐地暗了下来。爷爷望着车窗外已经黑了的天空,神情恍惚,突然意识到已经远离了家乡,泪水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火车奔驰了一天一夜终于停了下来。到了知青下乡所分配的地方——广东省通什农垦局下辖的乐中农场。

一下火车看见了迎接的人群,爷爷以为到了插队的地方了,没想到又坐上汽车一路颠簸、继续前行,直到8小时后才到达了目的地。

刚插队时,爷爷被分配到乐中农场2队当一名胶工。每天凌晨,寂静的连队就喧哗起来。胶工们腰束胶篓,内放胶刀、磨刀石、胶舌,挑一对胶桶,头戴胶灯向胶林走去。山路弯弯,小道悠悠,明亮的胶灯刺破漆黑的夜空,像一条条火龙,游荡在崇山密林之中。

当时,爷爷奶奶生活在两间低矮的不足30平方米的连体土房里。那时,烧火做饭用毛柴、取暖用牛粪,就连饮用水都要步行到一公里远的全队唯一的水井去担水。为了生计,爷爷在工作之余还要搂柴、捡粪。

198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按照国家政策把生产种植的橡胶树按人口分给了农户。

1989年,70多个胶工精减到30个人,树位也从当时的200多株扩大到500多株。爷爷每天骑着28大杠自行车翻山越岭,穿梭于胶林间,自行车左右两边挂着胶桶,走到哪胶水收到哪。

由于当时收胶条件差,胶工们在夜里割完胶还得守着胶水。收胶水时,爷爷挑起两桶满满当当的胶水。下坡的时候,为防止打滑,爷爷只能推着自行车缓慢前行,将胶水送到几公里以外的胶站。

1995年,爷爷承包了乐中十八队的土地,该连队处于大山深处,地势陡峭,道路由形状各异的石头铺成,右侧为悬崖峭壁,一眼望去,直面山底,心都跟着颤抖。要在这么陡峭的山坡上种植橡胶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为了十八队的开荒大业,他经常骑摩托车从二队到十几里外的十八队,每次下乡都要在连队住上几天甚至数十天,还要守夜、巡逻,防止有人偷胶苗。
那个年代住宿条件十分简陋,为了方便,爷爷扛着斧头上山砍上几根木头,锯成木条搭起了房子。爷爷和我说,白天开垦荒地,吃完晚饭就搭房子,这就是当时他们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每次提及农垦艰苦创业史,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爷爷和父亲两代农垦人的身影。在我的记忆里,爷爷、父亲的手老茧丛生,一道一道的裂痕布满了掌心,摸起来硬硬的刺刺的,岁月的痕迹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双手上,这是两代农垦人为祖国橡胶事业奋斗一生的见证。

农垦未来由我们这一代书写

1991年10月,我出生在原乐中2队(现荣好队)的橡胶园里。小时候,爸爸一边扛着农具一边背着我上山拓荒植胶。来到杂草丛生的深山,爸爸像放小牛一样把我放在草地,任由我与小虫私语、与花草玩耍。我不时追赶着歌唱的鸟儿、嬉戏低飞的蜻蜓。爸爸则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开荒种植,汗滴如雨。

爸爸种下的胶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壮。开割时,我到了上学年龄,背起书包去学校,爸爸则头顶胶灯、肩挑胶桶、手拿胶刀开启割胶生活。

周末,我起床后买好小笼包,独自走进胶林找爸爸,一起收胶水,再由爸爸挑下山,放在推车上。爸爸在前面拉车,我在后面推车,咯吱咯吱,父子俩一路扶桶一路推拉来到胶厂,称胶水、测含量……看着辛苦割胶领到的钱,我们四目相对,笑了。“爸爸,今天我们买卤肉吃吧!”我对爸爸说。“好,听你的,我们去买卤肉!”爸爸高兴地回应道。

我上中学后,寄宿在学校里。同学们有很多是来自农场的孩子,他们都是“垦三代”,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老师时常让这些同学分享学习心得。我小时候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农垦子弟的身上都有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长大后才明白,原来这就是传承下来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

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这代人吃了一辈子苦,才有了今天的幸福,你们要好好地珍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我铭记在心,暗暗下定决心:作为一名“垦三代”一定要努力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农垦,关注农垦,献身农垦。

如今,海南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自贸港建设带来的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为海南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海胶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集天然橡胶科研、种植、加工、贸易、金融于一体的跨国企业集团,让我们找到了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农垦子弟,我毅然决然地辞去了设计院的工作,选择回到农垦,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成为海胶集团山荣分公司乐中派驻组荣明队的一名胶工。
2023年1月,我入职山荣分公司乐中派驻组荣明队(原乐中七队),当年4月正式成为一名胶工。可能是从小在胶林长大的缘故,拿起胶刀让我感到很熟悉,那种氛围和亲切感袭来,上手也特别快。

2023年我承包了4个树位,2128株橡胶树,分公司计划年产干胶4.8吨。要知道通过一刀一刀从胶树上割出这个产量是很困难的,我产生了畏难心理,可转念一想,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再苦再难也要完成任务。年终结算时,我完成干胶产量6.2吨,不仅完成了分公司制定的干胶产量,还超产1.4吨。

为了练好割胶技术,我经常向前辈请教,握刀、下刀、挑刀、推刀、切面、切位、收刀、磨刀、锉刀等割胶刀法,我都逐一掌握,反复练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割胶辅导员和老胶工请教,细致观摩他们的每一个示范动作,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还经常把树桩运回来,绑在家门口用来练习割胶技术。

虽然很累,但我却乐在其中。我积极参加分公司定期举办的新老胶工割胶技术培训,下定决心要勤学苦练。在练习的时候,右手上磨破了好几个水泡,手茧一层层变厚。有过气馁,有过抱怨,有过懊悔,但想起爷爷和父亲的手,我这根本就不是事。

慢慢地,我练就了一套稳、准、轻、快的割胶技术,能根据胶树的皮质情况来掌握好割胶深浅度,控制好耗皮的厚薄,做到下收刀整齐均匀。

凌晨1点左右,正是人们睡梦正酣的时候。而此时也是产胶、排胶的最好时机。刚上任时的我,在无数个凌晨,都需要克服重重恐惧,前行在胶林里。吸气、屏气凝神,下刀、推刀、收刀,呼气,吸和呼之间流畅完成割胶动作。

刚开始的半个月,我需要用比别人更长的时间才能割完自己的树位。后来我利用下午空闲的时间,勤加练习,速度慢慢也提了上来,为此我还开心了几天。

回忆起之前的几次经历,也想过放弃、想过逃避。第一次是收完胶水后,把整整三大桶胶乳绑在摩托车上。开下山时,小路泥泞石子遍布,特别容易打滑,尽管已经很小心翼翼了,但还是连人带车摔到沟里。我第一时间看向了胶桶,看见胶桶完好无损后,心里舒了口气:“还好没洒出来。”我手上被扎了二十几根刺,强忍着疼痛拔了出来,从地面爬了起来,将车扶起,提着胶桶重新绑好送到胶站。

第二次是在割胶时发生了一件让我非常感动的事情。我和我们连队杜培广夫妇的树位是挨在一起的。他们年纪也大了,有一次他们收完胶水后,我主动帮他们把胶水扛下山,放在三轮车上。后来有一次我收胶比较晚,他们夫妇俩热情主动地帮我收胶,让我非常感动。没有这些老一辈的无私帮助,我没办法快速融入割胶的生产生活中。

第三次是收胶,因我所在的树位比较偏僻,手机没有信号,等我收完胶水,下山后手机不停地响,收到了很多信息和未接电话。回电过去才知道我父亲病重失去了意识,想联系我送我父亲去医院,结果怎么也联系不上。而我父亲已经被家人送往医院了,好在还算及时没有大碍。

在割胶的过程中,也有想放弃的时候。有一次割到一半就停下了,太累了,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可是抬起头,看着这座大山里的点点灯光,那是生产队老一辈胶工在勤勤恳恳地坚持,这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榜样的力量,心中一暖,我又鼓起信心。想想全国割胶状元梁庆莲,她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25年来从一名外来妹成长为海南垦区人尽皆知的“割胶技术状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海胶集团事业的腾飞谱写了一曲巾帼建功之歌,而我的这点苦算不了什么。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是爷爷、父亲的感染和熏陶,让我觉得任何工作,只要努力做,就一定能做出一番成绩。
橡胶树要获得高产,“管割养”极为重要。2023年冬春管工作中,我砍芭灭荒,开沟施肥,用泥土覆盖,回收落叶,做好营养床,使每株橡胶树得到保护,为年产高产打下基础;空闲时,我会与别的胶工切磋,向他们学习割胶技术要领及橡胶树的养护知识,通过唠嗑的方式,不仅能加深我们之间的情感,还能增加相关管养割知识。生产队的老胶工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我的问题,我的割胶技术也在加强练习中不断提高。

阳春三月,新绿初绽。随着橡胶树陆续抽芽,防治白粉病、炭疽病的关键期到了,我开始做喷粉的准备工作。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晒硫黄粉,晒好硫黄粉后,再选择一个大雾天气,背上近50斤重的机器,从凌晨开始在橡胶林里作业。我边喷药边想:功夫不负有心人,认真对待割胶的每一个环节,相信一定能收获可喜的成绩。

我还会利用休息时间,对割胶行带周边杂草进行清理,收集自家的鸡、鸭粪挑到林段施肥,提高土壤的有机含量。除此之外,我严格按照公司管理规定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三保一护”、“砍芭控萌”、“六清洁”、“落实防火”、“施肥管理”、“两病防治”、“涂封割面”等工作,争取成为胶工中的佼佼者。

屈指算来,爷爷和父亲随抗美援朝老兵南下建设农垦已有40个年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孙氏家族三代人生活工作在海南农垦这片沃土上,与农垦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两代乐中人的艰苦创业、矢志不渝、披荆斩棘,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如今的翠绿胶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呈现强大的生命力,创下骄人的业绩。

珍爱每一棵胶树、割好每一棵胶树是责任,更是荣誉。每一滴胶水凝结的是胶工昼夜不停的努力。作为海胶集团山荣分公司橡胶产业发展中的普通一员,我将继续精进技术,不断创新,用更好的成绩助力海胶集团高质量发展,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农垦人最美最亮的答卷。


责任编辑:刊物编辑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