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与改革 > 调查研究

安徽农垦粮食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0-02-27 作者:姚礼发 来源:《中国农垦》2019年第10期 点击次数:62206

农业是安徽农垦的核心主导产业,粮食产业又是其中发展的重点。笔者对垦区粮食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垦区粮食生产现状及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对加快垦区粮食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垦区粮食生产现状

       1.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2009-2018年,垦区粮食播种面积在77.8万亩到92.3万亩之间波动,年平均为83.7万亩;最大年份是2011年,最小年份是2017年。10年粮食总产量333.8万吨,最高年份是2014年,为34.7万吨;最低年份是2012年,为30.6万吨。这10年间,粮食平均单产399.4公斤/亩,最高年份是2017年,单产为427.9公斤/亩;最低年份为2010年,单产为372.1公斤/亩。

       2.粮食生产

       对粮食生产方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农场职工与土地的关系。而对这一重要关系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安徽农垦农业用地经营管理改革指导意见》(垦集法﹝2003﹞102号文件),该文件明确要求:贯彻落实“地分三类、户为单位、全员有地、退自耕养、地权流转”的农业改革方针,全面实行“两田制”和“生产、生活、社会统筹”三费自理,改土地承包经营为租赁经营,逐步过渡到“先交钱,后种地”。文件颁布后,很快形成了“农场向职工发包土地,职工自主经营土地,按合同上交租赁费”的格局。随后出台的《安徽农垦招标田租赁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垦集办﹝2005﹞24号)要求“承租人应按照农场职代会有关文件的规定,统一作物布局、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农艺措施和主要病虫害防治”,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各方面原因,不同农场对辖区农业生产进行指导的深度和强度不尽相同。粮食生产由农场职工在农场的指导下自主组织。

       3.粮食销售

       沿江江南农场粮食销售由职工自主决定,通常是在收割机口卖给粮食经纪人,现货现款。华阳河农场和皖河农场粮食储备库建成后,农场开始市场化收购职工粮源。比如,2019年午季,华阳河农场以订单回购的形式收购农场职工小麦1.3万吨,皖河农场粮库以政策性收购方式敞开收购本场职工小麦1000余吨。

       沿淮农场除小麦之外,粮食销售由职工自主决定,一般都是在收割机口卖给粮食经纪人。小麦种植全部按良种基地繁育要求由种业分公司(实际是农场)指导职工生产。在经过田间去杂验收和场头小麦检验双合格后,种业分公司按所谓订单回收。收购的小麦再经机械初步清选,烘干称重后入库。产品定价由农场组织职工代表在市场询价(以7月31日为时点)基础上,每斤加价0.02-0.1元进行结算。

       4.粮食生产成本

       从2009年到2018年的10年里,垦区农业中间物质消耗不断增加,由434元/亩上升到641元/亩(2017年)。这一方面是由于中间投入物实物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中间投入物价格的上涨。

       从生产直接成本看,目前小麦-水稻轮作的亩均直接成本在1300元左右。以大圹圩农场为例,2018年全场水稻平均亩成本为702.7元。其中:种子33.5元、化肥140.2元、农药133.4元、临时工工资107.0元、机械作业费203.8元、田间运输费27.9元、排灌费41.8元、其他15.2元。2019年全场小麦平均亩直接成本为594.5元,其中种子103.7元、肥料155.1元、农药95.1、临时工工资40.4元、机械作业费160.2元、田间运输费9.0元、排灌费22.4元,其他8.6元。

       5.租赁费用

       各场落实“两田制”经营制度的形式不尽相同,大部分农场在为职工设置4-5亩“身份田”的同时,设置了10-15亩“生活田”,其余耕地为市场化“招标田”。鼓励“身份田”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土地产出率,用以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农场不收租赁费。“招标田”一定3-5年不等,合理确定租金。“生活田”租金较“招标田”低100-200元/亩。

       租赁费上交形式有以实物计量的,也有以现金明确的。华阳河、皖河、夹沟、十字铺、敬亭山、白米山农场要求以现金形式上交,年初一次交清。潘村湖、焦岗湖两场午季小麦上交实物,秋季上交现金。寿西湖、淮南、正阳关、水家湖、阜蒙、东风湖、龙亢、大圹圩共8场午秋两季均以实物形式上交。方邱湖农场花园湖分场以现金形式上交,其余分场以实物上交。

       农场间租赁费上交标准差异较大。按照2018年-2019年度小麦水稻政策性托市收购价计算,各场“招标田”亩均租赁费上交标准从高到低分别是:寿西湖762元、方邱湖717元、华阳河700元、淮南694元、东风湖644元、大圹圩626元、水家湖604元、夹沟600元、焦岗湖596元、潘村湖592元、正阳关588元、阜蒙566元、皖河460元、龙亢406元、敬亭山360元、十字铺350元、白米山328元。

       6.效益状况

       以2018-2019年年度麦稻轮作计算,2018年秋季水稻平均单产1090斤/亩,三等稻谷最低收购价1.26元/斤,亩收入1373元。2019年午季小麦平均单产906斤/亩,三等小麦最低收购价1.12元/斤,亩收入1015元。麦稻轮作合计年均亩总收入2388元。扣除直接生产成本1300元/亩,每亩净收入1088元。再扣除平均650元的土地租赁费,加上每亩惠农政策补贴120元,职工每亩租赁经营收入(含自身劳动收入)大约在550元左右。按农业职工平均每人租赁经营20亩耕地计算,年职均种植业净收入11000元。

       《安徽农垦统计资料》记载,2017、2018年两年第一产业劳动者报酬分别是90443万元、92493万元,种植业劳动者年末人数分别为31105人、28012人,这两年劳动者平均收入大约为29077元、33019元。

       上述差距在直接成本与中间物耗之差上也得到部分印证。亩均直接成本1300元左右,中间物耗是641元/亩,差额的大部分是活化劳动,进入了劳动者报酬。且农场土地租赁费亦有部分用于支持农业,让农业职工获益。当然,两者之间差距更多的是不同统计指标其计算方法不同造成的。

       二、垦区粮食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1.市场机遇

       从全国市场看,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超过6亿吨,2018年达到6.5789亿吨。2015-2018年全国小麦产量分别是13264、13327、13433、13145万吨,水稻产量分别是21214、21109、21268、21213万吨。同期全国小麦每年需求量在11000万吨左右,水稻在18000万吨左右,小麦、水稻供需结余分别是2500万吨和3000万吨左右。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我国已连续多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17年达471公斤/人,比较稳定地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与此同时,伴随着全面实现小康进程的推进,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正在转型升级,从过去“有没有”、“饱不饱”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粮食生产从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供过于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就小麦来说,市场中筋小麦供给过剩,面筋值高于33%的强筋麦和低于24%的弱筋麦缺口过大。米面产品中绿色、有机的品牌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

       2.自身优势

       农垦具备发展粮食产业的物质基础和独特优势。一是粮食生产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全系统划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34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0万亩。全系统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占全部耕地的87%。拥有农机总动力47万千瓦,亩均1.03千瓦,高于全省0.74千瓦/亩水平。麦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5%,高于全省79%的水平。新建粮食标准化仓库38万吨,获得国家大宗农作物政策性收购资质。二是粮食产业体系初步具规模。皖垦种业公司在沿淮12个农场设立分公司,拥有30万亩种子研发繁育基地,年生产种子在2亿斤以上。主导垦区麦稻品种布局,自有知识产权品种38个,其中小麦21个,水稻12个。省农业服务公司致力于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重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金筹措、技术指导、出资供应、风险规避等方面提供帮助。农产品公司致力于粮食标准化仓储建设、运行、管理,实施“政策性收储保底,开展粮食贸易创利,实现分品种储存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经营策略,以市场导向倒逼品牌专用粮食发展,着力打造皖粮东进南下示范点。倮倮米业和雁湖公司分别聚焦垦区稻米、麦面深加工,强化营销渠道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以龙头带基地,以质量拓市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粮食产业提供增效。

       3.不利因素

       一是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麦稻轮作中直接生产成本在总产出中占比为57%,土地费在总产出中占比为28%,两者合计达到85%。二是粮食生产效益持续下降。一方面粮食托市收购价格从2017年持续下跌,带动了粮食市场均价总体下移,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劳动者工资收入持续上升增加了农业劳动成本上升。三是粮食生产风险不断增加。秸秆禁烧、化肥农药零增长、重金属和毒素检测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虫害防治、异常气候天数增加、小麦成熟收割时间集中、品种迭代频繁造成产品多乱杂等因素加剧了生产风险。四是适用先进栽培技术到地到户率不高。科研经费不足、科研课题重复、良种良法不配套、水肥运筹凭经验、整地播种质量不精细、病虫害测报不及时、防治措施随大流。五是户均种植面积规模不大。全系统农业劳均耕地面积仅16亩,若剔除皖河农场,劳均耕地面积也只有22亩,户均种植面积在50亩以内。取自土地的收益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不大,职工对精细化管理热情普遍不高,田间管理只求过得去。六是粮食加工转化率低。午季小麦大体在14万吨,70%以种子粮形式上交皖垦种业,其中相当部分在秋种结束过后转成商品粮,直接以原粮流向市场。秋季水稻16万吨左右,80%是职工自主种植、自行销售。垦区以倮倮、雁湖等为代表的加工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合计加工原粮也不超过5万吨。

       三、加快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推进垦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本世纪初,为减轻农场统一上交职工社保费的巨大压力、消除农场统一经营核算分配给职工拖欠的巨大包袱、精简农场管理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从2003年开始,推行以“两田制”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职工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农场经济负担显著减轻、高效农业一度得到发展、土地产出水平有所提高。但与之相伴的代价是:农场生产能力弱化、经营管理泛化、产业培育虚化问题凸显,职工家庭农场分散经营与发挥农场组织化、规模化优势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2013-2014年,集团出台指导意见,以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转为手段,以模拟公司为基本组织方式,来逐步改革农业经营体制,以期增强农场统一经营能力,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要求的集团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正如安徽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詹先豪在垦区现代农业推进会上指出的:农业经营体制不顺的根源不在“两田制”本身,而在于把职工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以后怎么去经营、发展什么产业。

       当然,这里有一个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关系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垦区农场目前的土地产出水平和产业发展现状,“两田制”制约了粮食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制约了品牌专用粮食的发展。但如果强力推进规模经营,在农场近二十年不开展经营活动的当下,会不会重新走回“吃大锅饭”的老路?但如果不触及“两田制”,又如何改革农场仅满足于收取地租的现状,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呢?

       解决问题要靠改革。改革要因地制宜,一场一策。改革要总体谋划,分步实施。改革要分类推进,典型引路。要认真总结大圹圩农场在“两田制”的体制下坚持“五统一”(即统一品种布局、统一出资供应、统一农艺措施、统一产品收购、统一核算到位)的成功做法,督促各农场正确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在统分结合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亩均效益。要借鉴华阳河农场以稻田养虾为手段,推动产业发展,提高亩均收益的做法,引导有条件的农场逐步推进规模经营。两项结合,走出一条“先统产品、后动要素”的路子。

       改革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要谋定而后动,坚持底线思维,决不能将职工生产积极性改小了、将土地产出率改低了、将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

       2.大力发展品牌专用粮食
 
       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农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农业“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抓好华阳河、皖河、东风湖三场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争取余下12万亩未建耕地纳入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做好29万亩已治理高标准农田的巩固提升计划,力争到2022年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加强农机更新换代,增加200匹以上联合收割机和150匹以上深耕机的比例,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到2022年,粮食作收要实现生产作业全程机械化。要重新审视完善皖垦种业与农场签订的《国有农业用地承包经营合同》,理顺种业与农场关系,推进“双百”行动计划,做实皖垦生物工程研究院,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研发繁育推广力度,加大分公司烘干加工中心改造提升力度,提升种子产业化水平。要提升龙亢、寿西湖、大圹圩、华阳河农场等4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做到先进适用农业技术集成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力争到2022年,垦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

       提高粮食经营能力。要建立垦区麦稻品种品质数据库,对垦区内麦稻主栽品种的栽培性状、抗逆性状、丰产性状、营养性状、加工性状和制作性状等特征指标跟踪检测。根据粮食消费者的要求,选择品质性状符合市场需要的品种,订单生产,良种良法,专库收储,定向销售。用3-5年时间,实现以需定产,做到产即所需。要以垦区自有标准化仓库为依托,逐步做到粮食分品种存储,推进种粮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抓好皖垦粳11036的种植试点,发展品种品牌粮食。要以农产品公司为龙头,联合相关农场积极打造农垦品牌粮食,逐步做到优粮优产、优粮收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在垦区内粮食生产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激励相关专业公司和农场公司超前谋划,以品种、技术、品牌输出为手段,向农村拓展,扩基地、提品质、控粮源、拓市场、增收益。

       3.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

       《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6,要推进农垦国有经济培育壮大等工程、计划,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安徽农垦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力争到2022年,米业、面业营业收入总和超20亿元,产品结构中利润率较高的中高端产品占比达到50%以上。要集中全集团之力,按照营销网络化、产品高端化、生产连锁化、产业一体化的思路发展稻麦粮油加工业,尤其做强皖垦米业和面业,发展优质高端大米、面粉、挂面,以及米糠油、营养素等相关衍生产品。发展粮食加工业具体路径:一是实施双轮双层联动大营销。明确营销区域定位,凝聚集团、专业公司两层营销合力,开展线上、线下双轮精准营销布局。二是发展品牌连锁区域化大生产。实施专业公司+区域加工分厂的连锁化发展,实施智慧工厂建设。三是开展产学研协作推进粮食全利用。向上游延伸新品种,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构建孵化合作体系。四是紧紧把握皖垦优势发展产业一体化。采用“产业公司+生产基地”、“产业公司+市场化订单”模式理顺供给关系,发挥产业一体化优势实现产品高端化。

       要落实上述措施,实现规划目标,关键是理顺利益关系,核心是壮大龙头企业。一是深化对加快发展粮食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粮食加工业发展,是农垦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需要,是农垦继续生存的需要,是农垦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经济结构提质升级的需要。二是深化对加快发展粮食加工业艰巨性的认识。要用包容的眼光看待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挫折,要用干事创业的舆论引导优秀人才、优质资产、优质要素向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集聚。三是设计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并形成收益分配向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倾斜的激励机制,为推动粮食加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四是加强企业经营团队建设。创新机制,以薪酬激励为基础,以产权激励为重点,要促进系统内外人才合理流动。要珍惜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这一稀缺资源,强化服务力度,弱化“管”的束缚。


(作者系安徽省农垦集团公司总农艺师)

责任编辑:经济研究处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