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40年回眸”:第七次年会(沈阳·1990)

时间:2022-10-10 作者: 来源: 点击次数:24275

1990年全国农垦经济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于10月15日至19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研究会理事,各省、市、自治区农垦部门及有关科研、教学、出版单位的代表117人。提交论文95篇。辽宁省副省长肖作福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会议邀请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正夏到会作了专题报告。会议围绕双层经营体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劳动力管理及农垦商业发展等议题,进行讨论与争鸣。现纪要如下。


一、关于双层经营体制问题

代表们认为,国营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及其逐步完善,不仅对农垦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对广大农村深化改革、走上企业化现代化的轨道,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因此,双层经营体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长期跟踪研究的问题。

(一)关于双层经营体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1.概念及内涵。对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国营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就是“大农场套小农场”,第二种认为,双层经营体制是指统一经营层次和分散经营层次的结合;第三种认为,双层经营体制是农场统一经营和职工分散经营的结合(分散经营就是指家庭农场和家庭承包);第四种认为,对双层经营体制的概念及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考察,一是经营的组织形式,二是经营内容与方式,三是经营赖以发挥作用的条件(主要指物质载体),进而将双层经营体制概括为:以大农场为代表的统一经营为主导,以小农场为代表的分散经营为基础,通过承包环节实行统分有机结合的一种经营方式,第五种认为,双层经营体制不够准确,实际上是多层次经营。

关于双层经营体制概念的适用范围,第一种观点是,只适用于农业,不能随意扩大;第二种观点认为可以包括场办工业企业,第三种观点认为,从广义上讲双层经营体制应当包括场办工业企业,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农业。

2.“统”与“分”在双层经营体制中的地位。多数代表认为,在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一经营处于主导地位,分散经营则是基础。统一经营的主导地位是以下因素决定的:①大农场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②大农场的性质及其成长制约了小农场的性质和发育。③许多一家一户干不了的事,必须由大农场组织去干。④大农场的经济实力比小农场大得多。⑤大农场丰富的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可以对小农场进行有效的管理、指导和服务。也有的认为,“统”和“分”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

3.大农场与小农场的关系。对行政上的关系,认识比较一致:大农场与小农场在行政上是隶属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经济上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是承包关系或互利关系;另一种意见认为是从属关系。法律上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是平等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大小农场之间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小农场要与大农场完全平等是不可能的。

4.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形式。代表们指出,各地区情况差异很大,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套。目前多数垦区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形式是职工家庭农场,但不同地区的提法可有区别。就是同一个垦区内,各农场之间的情况也不一样,不宜用一种提法。对“小农场”的外延,多数代表认为,应从宽理解。橡胶垦区的同志提出,岗位承包也是小农场的一种组织形式。

5.家庭农场是否法人和经济实体问题。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家庭农场没有成为法人。一些同志进而认为,今后也不应成为法人。客观上,只要大小农场是隶属关系,家庭农场也无法成为法人。关于经济实体问题,多数代表认为,家庭农场应当而且可以成为实体,其途径主要是通过生产费、生活费自理,达到自负盈亏,形成自我积累能力。虽然目前大部分还不是经济实体,但并不妨碍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一部分同志则认为,家庭农场没有产品处理权,既谈不上什么经营,也无法成为经济实体。

6.生产队在双层经营体制中的地位。一种观点是,生产队代表大农场利益行使各种职能,属统一经营层次;一种认为生产队是分散经营的基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生产队是统分经营层次的结合体。与会代表认为,生产队无论属于哪个层次,在双层经营体制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强化生产队的职能,职能不能仅局限于管理,服务、指导和监督同样重要。

(二)当前双层经营体制存在的问题

代表们指出,国营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所获得的成绩是主要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不少,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究其原因概括起来就是,在强调“包”的同时,放松了必要的“管”;在注重分的同时,忽视了必要的统;在微观搞活的同时,没有搞好宏观调控。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分配关系比较紊乱,利益较多地向个人倾斜。具体表现,一是农场、生产队、职工之间的关系不正常,有的地方三者利益倒置。二是职工承包负盈不负亏,挂账较多且逐年增加。三是消费基金失控,没有制约手段。四是一些单位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2.在注重提高劳动效益的同时,没有充分发挥技术、规模效益。个别地区出现了小地块与大机械的矛盾,家庭经营与推广先进农业农机技术的矛盾。3.对家庭农场和各类承包组织都存在以包代管的问题。家庭农场的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对承包的规范化注意不够。在合同、土地、农机、资金、产品等管理上,都有不少漏洞。由于管理削弱,导致了短期化行为的出现。4.部分农场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包括国有资产没有增值,原有的社会性生产设施遭到破坏,农田水利失修,土地肥力退化,农机更新面临巨大困难,资金的紧张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等等。一些地方职工的收入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并没有形成自我积累、发展机制。5.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6.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个别农场干群关系紧张,人心思走。7.有的垦区和农场在调整过程中,过分强化统的功能,出现了走老路、重开“大锅饭”的苗头和一统就死的现象。8.国营农场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国家的财政、信贷、税收、价格等政策仍体现不出对农业的倾斜,更体现不出对全民所有制大农业的倾斜。

(三)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措施

与会代表认为,稳定双层经营体制的现有格局至关重要,稳定代表了农垦广大职工的最高利益。只有稳定,才能使已经暴露出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否则就失去了完善的机会。当然,稳定也不是一成不变,双层经营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这属于大局稳定前提下的个别调整,即大稳定小调整。代表们对如何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提出了许多思路和具体建议,由于所处情况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处理统分关系。从内容上看,大农场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充分发挥经营、管理、协调、服务、监督职能和计划、产品、分配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同时注意保护和发挥分散经营层次的积极性;从区域上看,偏重分的单位应加强统的功能,偏重统的单位应引进分散经营机制。以达到统分适度、有机结合的目的。2.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在原有生产保证服务的基础上,探寻实现社会化、全方位、系列化服务的途径。3.强化生产队职能。通过明确生产队的责权利或生产队承包等措施,使生产队发挥好连接大小农场利益,统分有机结合的作用。4.调整好三者利益。从调承包基数、分配形式等六方面入手,重点解决利益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问题、职工之间收入悬殊的问题和如何强化分配约束机制的问题。但调整利益关系也要适宜、方法要得当,否则会影稳定。5.将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兴农、治理整顿有机结合起来。6.建立多层次的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风险基金。7.提倡集约化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推行适度规模经营。8.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农垦这方面好的传统和优势不能丢。


二、关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问题

(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本特征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简称承包制,下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通过承包合同形式定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代表们认为,按这个定义理解,承包制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两权分离;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一种特有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责权利统一。为了避免理论上的模糊对实际工作的影响,与会代表还对承包制与有关的概念进行了区分:

与经济责任制的区别。一种意见认为,经济责任制是包含内容很多,涉及范围很广的一个大概念,承包制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承包制包含着经济责任制。

与场长负责制的区别。承包制必然要实行场长负责制,但场长负责制不一定是承包制,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场长负责制只负行政责任,承包制除行政责任外还有经济责任。

与目标管理的区别。目标管理是承包制必须运用的方法,但实行目标管理的(企业、事业、行政)并非都要承包经营。

与财务包干的区别。财务包干是承包经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不能等同。

(二)对几年来推行承包制的估价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推行承包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企业开放搞活,有利于完善企业运行机制,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从几年的实践看,实行承包制的成效是显著的:①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使企业增强了活力,提高了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逐步走上了自主经营、自我积累和发展的道路。②确立了企业经营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企业经营机制,推动了企业内部配套改革,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③企业经营者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一大批懂管理、善经营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企业素质也有所提高。④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强了企业的经济实力,职工生活得到了改善。当然,承包制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制度还不成熟,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换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矛盾,需要逐步解决、完善、提高。

(三)承包制内的几个热点(难点)问题

1.承包指标体系和承包基数问题。承包指标不健全,只重视盈亏指标而忽视建设和投入指标,以及承包基数偏低,是许多垦区和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思想上的片面性、方法上不够科学、工作上缺乏经验。代表们认为,承包指标体系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营效益指标,包括产量、产值、利润、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等;二是企业管理指标,如企业升级、产品质量、双增双节、安全生产等;三是后劲(发展)指标,如固定资产增值、流动资金自补、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职工培训等。总之,指标体系要反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要求,达到眼前效益和发展后劲的统一。确定承包基数,要克服对企业留有余地过大的倾向,以企业经过审计的资产水平为依据,全面分析企业的内外部条件,既要做企业本身的纵向比较,又要参照同行业、同地区、同条件企业的发展水平。

2.承包企业行为短期化问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短期化行为并不是承包制固有的,而是由于承包制度不完善、承包体系不健全、缺乏约束机制、以及宏观政策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所致。正因如此,短期化行为也不是不可克服的,具体办法也很多,如制订并遵循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完善承包经营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企业实行有组织保证的民主化、科学化管理决策,加强审计和行政监督等。总之,建立起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民主的约束机制,问题不难解决。

3.分配不公问题。分配不公主要是利益分配的不平衡,除三者利益关系倒置外,还表现为企业经营承包者与一般干部工人、企业内部不同单位之间、以及职工之间收入的过分悬殊。代表们认为,影响利益分配的因素很多,从承包制的实施工作中找原因,一是承包及分配方式较为单一,特别是将“大包干”视为分配原则,过于广泛地运用;二是承包基数过低,指标体系不健全;三是对承包者分配收入缺乏宏观控制和严格监督;四是关于承包分配的舆论导向模糊不清,如不加分析地宣传“先富起来”“让利于民”口号等。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应在消费基金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承包方式、分配形式、承包基数及各项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和充实,以健全分配机制,理顺利益关系。

(四)对完善承包制的几点建议

1.切实做好两轮承包的衔接工作,实现平稳过渡,避免承包中断。对上一轮承包,参照《承包条例》规定,全面开展考核和期终审计,对企业和承包经营者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根据审计结果,认真兑现合同,维护合同的严肃性,以便为下一轮承包开辟道路。

2.稳定和择优选聘企业承包经营者。按照“多数稳定、个别调整”的原则,择优选聘第二轮承包经营者。对承包任务完成好、素质较高、职工拥护的企业经营者,应尽早明确留任继续承包,以稳定队伍、稳定企业。对个别不称职、职工不信任或本人不愿继续承包者,可以另行选聘。对重点企业承包经营者的调整,尤其要稳妥。

3.认真总结第一轮承包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一些热点问题和难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完善措施或方案。

4.对承包制的有关问题,继续开展学术研讨活动,以促进承包制的逐步完善。如承包制中的个人负责制问题,以及党政领导关系问题;企业内部承包单位的法律地位问题,引进风险机制问题;承包中的公开招标、向社会招标以及劳动、人事管理问题;承包企业中的所有权经营权划分,以及国家行政干预问题等等。


三、关于劳动力管理问题

与会代表通过交流各地的情况认为,劳动力的供求在垦区、企业之间处于不平衡状态。从农垦系统整体上看,是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剩余同时并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力严重外流,职工队伍不稳定;职工子女不愿在农场就业,职工的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后继乏人,生产第一线工人来源困难;职工队伍素质逐渐下降;招收农民工也出现困难,依靠大量农民工维持生产已难以为继。这些问题的产生,已经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代表们指出,农垦企业劳动力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农业生产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农业企业效益低,农场职工收入增长和各项福利待遇落后于其它行业;部分边疆、边远地区农场的经济基础仍很薄弱,生产难以维持,职工生活困难;企业办社会的负担日益加重;社会外部拉力使一部分职工、农民工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外资企业、乡镇企业及其它行业;国家的有关政策得不到落实,不少农场增人没有计划指标,职工身份不明确,户粮关系问题久悬不决,农垦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代表们认为,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正式职工比例保持相对稳定的职工队伍,是农垦企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的途径和措施:

1.落实国家有关政策。为提高农垦职工的社会地位,党和政府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国营农场职工是国家职工,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应抓紧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解决户粮关系问题,在工作调动、子女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其它全民所有制职工一视同仁。新增职工应继续纳入国家劳动计划,改“自然增长”为计划管理。许多垦区的代表希望部司劳动管理部门能够尽快解决国营农场劳动计划管理问题。

2.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原有的劳动制度存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能进不能出等弊端,需要加以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型劳动制度。劳动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用工制度的改革。当前月工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引入竞争机制,改固定工为合同制工人,实行固定工、合同制工、临时合同工三种形式结合的多层次的用工制度,使劳动力一方面保持相对稳定,一方面又能合理流动。由于农垦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经济,因此农垦劳动制度的改革应注意两点,一是应与国家有关劳动制度的改革同步进行;二是在形式上不强求一律,在不改变全民所有制劳动管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各地可根据实际采取各种灵活办法。

3.大力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有效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增强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加强劳动力管理。①搞好劳动力计划管理。要根据劳动生产率增长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制订劳动力增长计划,做到用人有计划,增人有条件,招工有手续。②加强劳动管理,优化劳动组合,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发挥现有劳动力的潜力。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开发新产品、开辟新门路等途径,分离和转移多余劳动力。④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增强激励机制,同时解决好分配不公的问题。⑤重视智力投资,搞好就业前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职工素质。⑥采取得力措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职工子女不愿在农场就业的问题,特别要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待业青年从事农业生产。⑦稳定农民(合同)工队伍。目前在一些垦区农民工占很大比例,为使企业各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应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对农民工要在政治上平等对待,经济上适当提高其工资收入和其它生活待遇,在住房、粮油供应、劳保等方面可根据其在场工作时间区别对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招收一定比例的合同制工人。大家认为对农民工进场要严格手续,加强管理,搞好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也有同志主张严格限制农民工进场,应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经营规模,减少农业生产用工。⑧对职工雇工承包问题,大家认为,在目前的生产力条件下,应当允许,因为这有利于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对其过高收入,可采取措施在企业、雇主、雇工之间适当调整,如果职工本人既不劳动也不管理,单纯转包出去,则应当禁止。也有代表提出,有雇工就存在剥削,与农垦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相矛盾,不应允许存在。


四、商业发展问题

代表们认为,农垦商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封闭到开放;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农垦商业在整个农垦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①农垦商业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衔接起来,推动了农工商综合经营和产工销一体化的不断发展。②农垦商业的发展,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促进了农垦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加快了农垦经济的商品化的进程。③农垦商业带动了服务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高。④农垦商业不仅为垦区的生产生活服务,还面向社会,参与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对集市贸易和小城镇的建设,对活跃城乡市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代表们指出,农垦商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抓紧解决。其一,作为国营商业组成部分的农垦商业,还没有被家商业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真正确认,享受不到国营商业应有的待遇,徒有国营商业之名而无其实,在治理整顿中受到很大限制。其二,在农垦系统内部,农工商综合经营中的商业还没有摆到恰当的位置,对农垦商业工作思想上重视不够,没有提到领导的议事日程,组织机构也不落实,缺乏自上而下的、统一的领导、协调、管理机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其三,立足农场,面向社会的经营方针没有得到很好贯彻,一些商业企业只注意本身经济效益,缺乏为农垦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农垦商业工作仍不能适应农垦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为农场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没有完全跟上。其四,商业企业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重经营轻管理、重开张轻发展、重外联轻内联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人员素质不高、竞争意识不强、经营方式单一、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对今后的商业工作,代表们提出如下建议:①加强对商业工作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商业工作在农垦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彻底改变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的只重视生产,忽视流通,只重视工农业,忽视商业工作,以致生产越多、积压越多的状况,将商业工作摆到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象抓农业、工业一样抓好商业工作。②建立健全商业工作的管理机构,以便于日常事务的处理,对内管理协调,对外疏通渠道,形成上下紧密衔接、内外关系通畅的管理服务网络。③始终坚持服务垦区,面向社会的宗旨。这不仅是农垦商业的主要特征,也是衡量农垦商业成败的关键。④发展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逐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供应和销售渠道。⑤抓住拳头产品,组织发展农垦企业集团化经营,应当作为农垦商业的发展方向。不但要搞生产联合体,还搞销售联合体。在当前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企业集团越来越显示出“船大抗风浪”和优化组合的优势。⑥深化各项改革措施,加强企业管理,不断增强企业活力。⑦重视产品宣传、装璜工作,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以优取胜,以“名”取胜。


责任编辑:农垦经济研究会

本网为非营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

主办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丰大厦 邮编:100122
京ICP备110356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728号
   
Baidu
map